策劃:MUSTHAVEKEYS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MUSTHAVEKEYS策劃的首個夜間藝術項目「都市物種」受到熱烈歡迎,承接剛完成的第一部份「欲望」,第二部分「殘像」將於即日至2023年10月15日展出,勞麗麗、謝銘思和袁雅芝將透過中上環社區街道歷史與面貌的變遷,以藝術家「自身」出發、以物種探索「地方」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以及對香港的想像。
是次展覧於中環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舉行。中環向來給人的印象是香港的「中心」,位處鬧市中央、人流紛沓,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繁忙地區,同時也包含了各種不同類型空間。歷史上,中環的面貌一直處於轉變的狀態,也是香港的寫照。新舊交替的贊善里,面朝百年歷史古蹟大館的舊城牆,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此刻,街道頭尾均有工程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很快街道會再次經歷一次蛻變,變得人面全非,彷彿過去一切不著痕跡。
勞麗麗的作品《朝顏》貫徹藝術家對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的探討,透過意識流般的影像和聲音,憶述藝術家童年的種種,反思植物之於地區特色和城市及個人記憶的關係。是次作品源自一段個人經歷。藝術家在香港中上環區生活多年。在她的記憶中,區內的永利街休憩公園長滿了牽牛花—一種於清晨盛放、數小時後就凋謝的花兒。然而,當她重遊舊地,卻找不到牽牛花的蹤影。到底是藝術家的記憶錯置,還是花兒已因為某種原因而從公園和市區漸漸消失?
謝銘思的作品《荷李活道:道活李荷》源於一個令人聯想到外來植物的街道名稱,由此探索香港的開埠歷史、中西文化及各種傳言、語境和連串約定俗成之間的碰撞和想像。藝術家對「冬青」(Holly) 這種植物的意涵,以及它和這個城市的聯繫尤感興趣。作品以錄像和拓印形式呈現。錄像部分把各種發掘所得的零碎資訊串連;而在二聯收據簿單上的拓印部分,則複製出荷李活道不同物件的紋理,有如線索慢慢浮現,亦襯托出荷李活道多年來是古董舊物買賣集散地的特點。
袁雅芝的作品《間尺與玻璃》的靈感來自她的童年回憶 — 一段和家人短暫寄居在親戚家中數年的經歷。藝術家重回位於中環蘭桂坊榮華里的舊居,嘗試尋找過往居留過的痕跡和經歷。但原本是「家」的位置,現已人事全非。透過作品,她回憶和凝視逝去的過往,同時找尋與現今時空的連結,探索物種處於逗留和短暫停留的居住狀態,以及「家」作為永久或半永久住所空間的定義和意義。袁雅芝一向以攝影及錄像創作,作品題材探討自身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和牽絆,以及人類和不同物種之間的權力關係。
香港都市發展急速,城市與自然界線彼此重疊,人與動物、城市的關係複雜交錯。城市向以「人」為中心,其他物種被視為附屬品甚或外來者,只能在罅隙或被准許的情況下生存。身處都市迷宮的物種,隱沒於城市一隅,在我們的都市物語中一直擔當配角。長期研究動物議題的學者黃宗潔在《倫理的臉》一書提到,人和各種物種都需要在擠迫的城市環境中定義彼此的空間,界線互相重疊,不斷與環境角力。與此同時,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流動的,能因應生存需要而作出妥協、適應和轉變,因此兩者的關係並不一定是二元對立。而物種的身影作為一種符號,除反映人的欲望外,更是一種寓言,是理解城市的的入口和載體,連結城市中發生和出現過的人與事,包括各種變遷帶來的焦慮與失落。人與動物一樣,要在世界成功生存,必需不斷面對環境轉變帶來的挑戰,甚至改變自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是次展出作品透過不同物種,讓我們看見人類作為棲居於都市的物種,其自身之欲望和狀態。
作為主要於日間活動的物種,人類向來採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模式;日間於人類代表了繁忙、躁動、速度和效率;晚上則是寧靜與休閒。夜間光線幽暗,很難單以視覺看清周圍環境,人類因而附之各種諸如迷人、神袐、朦朧、恐懼或不安等的聯想。相對於所有事物均担露於日光下的黑白分明的白日,黑夜常被引喻為人們內心潛在的欲望及陰暗面種種。
「都市物種」第一部份「欲望」成功展出,參與的洪忠傑、Michael Whittle和袁進𡛕,透過作品以人類視覺描繪各物種,反映人類欲望的延伸。
都市物種
展出日期:
「殘像」:2023年9月20日至10月15日
地點:中環贊善里7A號地下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日 / 19:00 - 22:00 / 公眾假期休息
藝術家 :「殘像」/ 勞麗麗、謝銘思、袁雅芝
參觀預約 :
「都市物種」所有參觀及活動只供已於網上成功登記人士參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都市物種」的資訊,請瀏覽網站及追蹤社交媒體專頁。 Instagram: instagram.com/musthavekeys Facebook: facebook.com/musthavekey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