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備受關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積極推動「社會處方」,將醫療與社區資源結合,為青少年提供個人化的非藥物治療方案(如藝術、運動、輔導、大自然活動等),幫助他們改善精神健康,重拾內在平衡,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關研究的結果1顯示,「社會處方」能夠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需要提起積極作用,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為推廣「社會處方」理念,YMCA 上周日(3 月 23 日)假南豐紗廠
The Park 舉辦「社會處方日 2025」——全港首個以「社會處方」為主題的嘉年華,提供十個
藝術、創作、運動等社會處方體驗工作坊予公眾參與,讓公眾認識及親身體驗「社會處方」的
多元形式。同場亦設有「社會處方」交流會,邀請來自醫療、社福及學術界的專家,分享最新
經驗與實踐,讓業界及公眾一同探索醫社協作與社會資源整合的新模式。
當日活動典禮儀式邀得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署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賽馬會耆智園總
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郭志銳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
顧問及精神科專業應用副教授陳啓泰醫生、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以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
學院臨床部研究助理教授余炬成博士擔任主禮嘉賓。其中,陳啓泰醫生、范寧醫生以及余炬成
博士參與「社會處方」交流會,以「『社會處方』在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之初探」為主題,與
YMCA 署理社會服務總監許繹標博士及 YMCA 中西綜合醫務及專職醫療服務執行幹事羅培楷
先生分享如何將「社會處方」應用於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之上。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劉俊泉先生表示:「作為全球基督教青年會運動的一員,YMCA
一直積極實踐 2030 願景(Vision 2030)的四大核心方向,其中『促進社區全人健康
(Community Wellbeing)』正是我們的重要目標。我們深信,健康不僅限於醫療層面,還涉
及社會、心理、情感及靈性的多方面平衡。因此,我們自 2023 年開始積極推動『社會處方』 ,期望透過連結社區資源,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個人化、藥物以外的整合健康管理方案,提升整體福祉。」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在致辭時表示,「社會處方」與「基層醫療」一脈相承,期望大家討論如何將以治療為主體的醫療系統,申延至以康健及社會為主體的醫療健康概念。他希望醫療界對「社會處方」有更多探索,將「基層醫療」和「社會處方」更緊扣,令雙方有互動、互相轉介和互相幫助。
至於在「社會處方」交流會中,其中一位嘉賓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稱,現時醫療界和社會
人士中認識「社會處方」的人不多,他相信要多做教育工作,同時鼓勵相關界別成員共同努力,並量度和分享「處方」的成效,令社會處方制度化。
「社會處方」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已被廣泛應用,例如英國是首個國家將「社會處方」模式納入
國民保健的長遠策略。YMCA 致力在香港社區推廣「社會處方」的應用,並培訓青年成為「社
區連結大使」,協助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的朋輩並提供支援,促進社區內的互助與連結。
YMCA 今年推出「青年『社區連結員』大使計劃」,培訓 30 位年齡介乎 15 至 24 歲的青年,成為「社區連結大使」。透過中醫養生、大自然活動、藝術及運動等不同處方體驗,讓「社區連結大使」先學習關顧自我,提升自我覺察與身心靈社健康,學習同理心,理解他人需求,從而日後於社區及朋輩之間推廣「社會處方」。
此外,YMCA 在 2023 至 2024 年推出的「綠癒心靈處方」計劃,以「社會處方」模式協助受
焦慮困擾的基層兒童連結至合適的醫療及社區服務資源,並透過接觸大自然的活動,改善兒童
的身心靈健康。這個計劃除了在本地成功推行外,更入選英國「社會處方大獎 2024」之「最
佳國際社會處方計劃」之一。
1 Hayes, D., Jarvis-Beesley, P., Mitchell, D., Polley M., & Husk K. (2023). The impact of social prescribing o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London: National Academy for Social Prescribing.
and-young-peoples-health-and-wellbeing.pdf
Comments